景德镇日报9月10日整板刊登刘少倩大师艺术创作事迹

时间:2013年09月1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景德镇日报9月10日整板刊登刘少倩大师艺术创作事迹


景德镇日报9月10日整板刊登刘少倩大师艺术创作事迹


汲古出新,瓷都为根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少倩二三事
文/孙建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生是瓷都人,死是瓷都鬼”,已知天命的刘少倩动情地说。这位出身陶瓷艺人之家,在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艺术大地,有着无比虔诚之心,甘愿为之付出灵魂和生命。这种情感,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和创作。
 
呕心沥血,重现宋代影青极致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华侨企业家、东京中国饭店老板徐富造先生,看到刘少倩作品后深为赞赏。2000年,在东京一次交流中,徐富造自豪地向在座的日本顶尖艺术家们介绍说,“这是我们景德镇的优秀陶瓷艺术家”。刘少倩回忆说,当时非常激动和自豪,也倍感压力,因为代表着景德镇的形象,就下决心要把陶瓷做得更好,方不负为千年瓷都人。
    东京中国饭店享誉世界,我国国家领导人、日本天皇都曾多次下榻。为了更好展现中国文化形象,徐富造先生专门请托刘少倩复制直径62cm高7cm的宋代影青大盘。众所周知,龙泉青瓷在宋代盛极一时,后虽衰退,到明初时和景德镇瓷还处于同等地位,但到了明中后期,由于工艺粗糙,达不到原来青瓷如玉的艺术效果,又由于景瓷的发展,因此就逐渐退出市场。诸多原因,使得后人再现宋代影青大盘难上加难,无论是美感境界,还是工艺要求,都需要重新探索,这种“复制”其实是重新创作。
    为了创作这个影青大盘,刘少倩用了整整一年工夫,突破种种工艺难关后才最终完成。当时按照景德镇既有工艺创作,效果总不理想,比如:让制坯高手做的坯胎和色彩总难以达到烧成效果,他就自己动手调配泥料和上釉制作。在一年时间里,刘少倩前后共试验了100多个坯胎,烧坏了两座炉窑,一时间,不少炉窑主“谈刘色变”。这个影青大盘的成功诞生不仅使刘少倩对景德镇陶瓷技艺和美学有了更多理解,也使他在一些方面突破自我和前人。
    “不能丢景德镇的脸,要让世界知道瓷都文化的伟大。”刘少倩创作的影青大盘引起全日本轰动,巨星高仓健、栗原小卷等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前往欣赏。徐福造先生高兴地给日本友人介绍说:“这是中国景德镇做的影青瓷器,是最正宗地道的。”访日期间下榻于中国饭店的我国家领导人也对此事给予高度赞赏。
 
《丝绸之路》,家国挚爱的不尽回响
    历史上,景德镇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传递民族文化,为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做出巨大贡献。新时期以来,实现民族复兴,重塑文化辉煌成为共同期盼。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意味着世界贸易再次进入中国时代,举国上下一片振奋;不久,国家又决定在2004年举行隆重的景德镇千年建镇纪念年活动,这都让身处时代大潮中的刘少倩内心激荡不已。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民族历史文化的伟大,骨血里对瓷都陶瓷的热爱,对祖国繁荣昌盛前景的期盼,种种情感交织反复,使得他彻夜难眠,决心创作一部反映历史、寄托对祖国和瓷都美好祝愿的作品,这就是《丝绸之路》。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刘少倩前后构思酝酿达3年之久。镶器《丝绸之路》从题材到材料工艺都属创新之作,比如无色亚光釉的使用,创造出新的色彩感受。《丝绸之路》正面是骆驼大漠,背面是黄河流水,整体外观形象如同一本书,寓意景德镇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通过意象表达中国的书画文化就在瓷都陶瓷文化史中。作品既充分吸收了景德镇陶瓷特色,又充满浓郁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作者对文化的深邃发现和理解,让人感受到对于色彩、形状、质感等方面的敏锐和细腻。
《丝绸之路》的创作,体现了在继承传统工艺和美学思想基础上的与时俱进。2003年《丝绸之路》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第五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2004年获得景德镇千年建镇作品评比金奖,不同形制的“丝绸之路”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江西省博物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永久收藏。
 
爱我中华,《傩韵》寄寓民族一家
    表现瓷都陶瓷文化,并让人们重新认识这种文化力量,是刘少倩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品《傩韵》可为说明。这部作品,1997年获得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一等奖,由于陶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兼备,而引起文化界、学术界高度关注。
    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形成了祭祀仪式傩舞,明末清初吸取戏曲形式后发展成为傩戏,并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作为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人们通过傩戏驱疫降福、祈福禳灾、消难纳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渴求。更让刘少倩激动的是,北方和南方、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有傩戏并相互影响,充分说明了同根同源、民族一家。刘少倩对民族和文化的炽热情感,最终凝聚成为瓷瓶《傩韵》。
    《傩韵》画面由100多个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傩戏面具组成,因为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这就实现了既概括又集中的创作意图。《傩韵》中的面具,鬼神人兽、色彩斑斓,独具民族特色和传统个性,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傩文化,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就面具本身而言,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作者对“天方地圆”的观念的感悟,让圆形元素得到充分表现,器型近于圆,100多个不同特点的面具也近于圆,挂在瓶面上,又象征多民族的平安团圆。
    傩戏积淀了各个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涵盖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保留了很多原生文化形态,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作《傩韵》这部作品,刘少倩耗时一年多时间,自费深入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河北傩文化区考察采风。《傩韵》不仅是陶瓷艺术领域里的创新,对于面临传承困难的傩文化来说,在陶瓷载体上得到记载和表现,也为保存和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深深眷恋,《葡萄架下》的乡土寄怀
    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审美,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展现出来给世界,成为刘少倩的一种自觉。刘少倩勤奋好学,书法绘画功力深厚,做坯、成型、注浆、利坯、上釉、烧制、设计、雕刻样样精通,达到很高工艺水平;现代美术专业系统学习,让其在开阔视野中对陶瓷传统有了更多理解和实践。
   2012年,瓷都晚报社特邀刘少倩根据 “瓷都印象”这一命题创作作品,于是就有了综合装饰《葡萄架下》。在这部创作中,刘少倩继续着以往勇于创新不重复自我的风格,再现自己曾生活成长过的城市一角。画面安静、古朴、自然、充满历史厚重感;清新明快的色彩,富有几何效果的线条装饰,独特的俯视角度也充分抒发了渴望拥抱并融入家乡大地的激情。任何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看过《葡萄架下》就会明白,一个城市的特点和文化主要是人如何活着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那种充满情感张力的记忆、怀念、深深的眷恋,还有优雅的沧桑。历史文化之美,和现代形式之美,在《葡萄架下》融而为一。
    刘少倩说,自己在葡萄架下这个地方长大成人,在采风过程中,虽然旧地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但风貌犹存,鲜活的生活场景勾起了许多回忆,找到了成长的感觉,创作激情不可遏止,觉得应该把瓷都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给后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春蚕吐丝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少倩不懈的艺术求索,独具风貌的作品特色,都根植于瓷都沃土。他之所以为人生、为艺术,其心声就是最好注解——
    “我血液里流淌的就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只有深深热爱,才会知道博大精深,这不是走过场的人所能体会到的。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上一篇:刘少倩大师受台湾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参加“江西中山书画院陶瓷特展”活动
下一篇:刘少倩大师被评选为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11 版权所有 刘少倩陶瓷艺术网 AllRights Reserved
电 话: 传 真: 联系人:刘老师